中国竞彩网

中国传统伦理学说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发布时间:2009-04-03

中国传统伦理学说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基础教学部  赵继忠

 

内容摘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积极作用,是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学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其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中国的传统伦理,主要是儒家伦理当前我国大学生需要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认真地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那些合理的内容,对心性修养理论、仁爱待人之心、家庭孝悌之道、见利思义之理等方面挖掘其积极价值,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所需要的伦理观念,对于纠正我们当前大学生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伦理   大学生  德育价值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但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知识界在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发起了对传统道德的彻底大批判,如梁启超、陈独秀一类的大文人已表现极端,公开提出,不管中国要建立什么新思想道德体系,首先要完全彻底否定和打倒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流风所及,一直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时,发展到极至,斯文扫地,伦理道德被彻底瓦解!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就是芸芸众生基本上没有封建礼教的影响了。但无道德则无顾忌,无顾忌则无所不为,这也就导致了现在一些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缺失!文革后,一些学者已提出,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道德传统的批判和否定相当过头,是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犯罪。实践也证明,矫枉过正,传统伦理道德被全面瓦解,面对五光十色的市场经济,整个社会物欲横流,道德伦丧,社会风气日下也就是难以避免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学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理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积极进步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浩瀚渊博,主要是儒家伦理,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继承夏、商、周传统文化,整理六经,创建儒家学说。他的思想经孟子发扬光大,再经过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渐形成兼容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儒家的伦理学说,其影响也一直持续到今天。

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逐步积累与形成了一些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其内容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的规范非常之多,每一个规范都有其独特内涵。

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卷本《规范卷》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选取了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它们分别是亲子关系的规范、夫妻关系的规范、长幼关系的规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这些道德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贡献。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

第一,天下为公。其实质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整体意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天下,既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也有以仁义为内容,以社会道德风气为主要表现的天下。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升华为一种神圣的、必须普遍遵守天命的整体意识,或超越个体的、局部的利益,形成统一的、具有社会性利益的整体意识。因此,出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核心规范——公忠。与私相背、相反,就是公。忠就是尽己,是对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一个人为人处事能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没有任何保留。公忠则兼有公与忠两个字的含义。讲的是对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忠诚。它强调的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以公灭私至公无私,强调的是为社会尽责、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实际上包涵了爱之国家和爱大家之国家这两种内容和性质的爱国主义。其中虽然具有局限性,却也形成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以天下之大私其子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之类政治伦理观念。

第二,为政以德。孔子认为道德教化是为政的基础,而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如何才能实现为政以德呢?那就是执政者率先垂范。政者,正也,为政者应先正己。从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治道德,体现为官员从政须加强道德修养和以仁义为政纪的要求。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其阶级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历代统治阶级或集团对于治理国家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清正廉洁、开明政治的出现。实事求是地说,为政以德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德教为先。德教为先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递进的上下两层。德教为先并不仅仅在说道德教育为先,同时还明示了道德在儒家的政治蓝图中的核心地位,即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的最根本的手段,视为立国之本。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教育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无论是在地主阶级上升和发展时期,还是在没落时期,都有许多士大夫从儒家学说中汲取了营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德教为先的思想下,形成了中国十分注重道德的伦理文化,被誉为伦理之邦。

第四,修身为本。修身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在孔子那里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从内容上讲,修身就是要正其心,整饰自己的心情欲念,保持心地平和,净化、纯化自己的意念,不自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解剖自己,不掩饰自 己的不善,逐步达到至善的境界。《大学》中有这样一段家喻户晓的文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诚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为本的本就是

修身为本的思想影响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不仅知识分子多形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气节,而且一切志士仁人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基础和前提,毕其一生去追求、去践行。这种重视修身的道德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不仅在知识分子群体当中,而且在广大的劳动人民中间都表现出重视追求精神生活的民族品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文本是一种历史性存在,不同时代、不同精神归宿的人会解读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不同的价值。解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既是一种学习宣传,又是一种承袭和弘扬。

二、对待传统伦理学说的正确态度

在中国,传统伦理,主要是儒家伦理。但是,经过“五.四”和“文革”两次大的冲击之后,儒家文化所坚持的社会伦理遭到抛弃。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的巨大冲击,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道德滑坡、价值混乱等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最迫切需要的是要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认真地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那些合理的内容,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所需要的伦理观念。  

在现代中国谈论传统伦理,一是不能忽视传统伦理曾长期与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其中确实包含着许多为封建专制政治制度服务的规范和不再适合时代潮流的内容,前者如三纲等,后者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二是不能无视近百年来对传统伦理严厉批判的事实,因为这一历史的批判是有其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的,是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三是在当今世界文化日益趋向多元综合的整体环境下,必需打破儒家思想文化和伦理一统或独尊的传统思维模式。

以往,人们受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把看得比更重要,乃至以为了旧的,新的自然就会起来。因此,长期以来在思想文化方面是少,弱,甚至有些方面是有,其结果则是造成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混乱、迷茫、空白和无所适从。其实,是既有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破旧只是为立新创造了条件,而并不能替代立新如果不起来,或长期不起来的话,除了会造成上面所说的人们思想上的混乱、迷茫、空白和无所适从之外,已还可能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就这一意义上来说,更显重要,而且通过,人们将全面地检讨前此的,因而也能减少继续再时的盲目性和偏面性。

虽然传统的道德在一些方面不能保证个人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不能保证权力和义务的对等性,但在传统道德中有相当一部分传统美德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传统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就一概否定它。毛泽东曾深谋远虑地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所以对于传统道德我们要敞开胸怀去接纳和吸收,并使它能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对我国的长治久安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而传统美德作为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时代要求的优良美德,应该是传统伦理道德在新时期最高的价值取向。

三、传统伦理学说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

就现代中国来讲,传统伦理学说对于大学生德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中国传统伦理学说中的心性修养理论、仁爱待人之心、家庭孝悌之道、见利思义之理等问题展开研究,对于纠正当前大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很有启发的,应当积极继承与发扬。

1、心性修养理论

传统认为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在“内圣”方面。所谓“内圣”就是要通过学习,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以“圣人”为道德修养的目的。儒家学说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才真正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圣人。作为君主要“以德服天下”,所以理想的君主首先应该在道德修养上达到“圣人”的境界。在文化大革命中,随同对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严厉批判,儒家心性修养之说更被视为所谓培养地主阶级孝子贤孙的理论和方法而遭到彻底地否定。于是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相当普遍地把讲传统儒家心性修养看成是一种可怕可恶的修养经而加以排斥和否定。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在我国大中小学的思想教育课程中是不讲修身养性问题的,即使在专门的伦理学教科书中也没有中国竞彩网心性修养的内容。继而在西方个人主义理论的侵袭下,许多人在根本没有全面弄清西方个人主义含义的情况下,更是连一般的个人身心修养也都把它看成是一种否定个性、泯灭自我的愚人行为和理论而予以否定。此外,多年来我们在教育方针上虽然一再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明确要求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却是把智力开发、知识教育放在了压倒一切的位子上,而在德育教育方面也只是把重点放在抓所谓的政治方向这一点上。可以这样说,多少年来在广大青年中,很少有人能正确了解个人心性修养的意义,更谈不上去实践心性修养了。这是我国文化建设、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中国竞彩网的时候还停留在教科书上,没有变成自律的行为规范,而旧有的儒家伦理在经历“五四”和“文革”的冲击之后已经不能承担起维系民族道德的重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伦理方面的真空,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想都乘虚而入,导致了伦理思想的混乱无序。传统文化能够延绵两千多年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是以“心性”为进路的,儒家哲学不重逻辑的严密性而强调体认。从人心和人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伦理问题是儒家的一贯方法。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传统便是从心性上着眼,而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哲学都是以认识论作为其起点的,这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不同。以心性为进路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一大特征,它不是用分门别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是从宏观入手,由宇宙观到人生观,再由人生观到价值观,它们是一个有机体。我们构建新的德育体系,应当从传统文化的以心性为进路中汲取方法论上的经验。西方的哲学主要成就在认识论方面,伦理问题一方面存在于其人文主义教育当中,另一方面则主要由宗教力量来实现。这就注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伦理思想,而只能回到民族的由心性出发,重视体认的传统中来。

为人之道的养成和提高,主要靠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修养。这里,教育是外在的、被动的,自我修养则是内在的、主动的。马克思经典理论也告诉我们:“内心决定外因,内心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可以这样说,有没有自我修养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是一个自觉的人的根本标志。因此,要为修养论恢复名誉。同时,对儒家伦理中丰富的心性修养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敢于如实地肯定其中所包含着的各种合理因素,以及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借鉴的东西。

2“仁爱”待人之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仁”德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它是世俗道德生活中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而且实现“仁”的条件,既不依靠知识,也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经验成分,惟赖人的意志。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只要我要求实现仁,那么仁就可以实现。所以“仁”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应该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仁”德是传统伦理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最高的价值取向,也应该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相适应。

我们吸收儒家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要继承这种可贵的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精神包括以下五个层面的内容:1.重视终极关怀,执著探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2.高扬人的价值,否定神学对人的束缚。3.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在肯定人欲的合理、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亦反对人性在物欲中汩没。4.谋求个性解放,建立人际间的自由、平等关系,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宗法等级关系及与其相应的意识形态束缚。5.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认识领域的强制服从。结合时代因素考虑,人文精神在今天中国竞彩网的要承担起反抗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作用。我们今天遭遇的道德滑坡,公信力下降等问题说到底是因为在商品经济和个人主义的大潮中人格受到扭曲,产生异化的结果。无论是官员的腐化堕落还是拜金主义的大行其道,无论是责任心的淡漠还是同情心的丧失都可以归结到人格的异化和分裂上来。

3家庭孝悌之道

在儒家伦理中,”“问题也是一直受到激烈批判的,而其中尤其是对道的否定,更是长期以来使人不敢正面议论的一个题目。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弃老不养,乃至虐待亲生父母的事情时有发生,至于对尊长缺少礼貌,甚至连基本的尊老敬长礼貌都不清楚的,则更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还有,在当前大量四二一结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四,父母为二,独生子女为一)的家庭中,由于祖辈或父母的溺爱,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更不知尊老敬长为何物了,长此以往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础的社会结构,家庭伦理习惯的养成,是走向社会、接受社会伦理的准备。一个在家庭中不知孝敬父母长辈的人,很难想象他在社会上能敬重师长和尊长。因此,目前中国社会上伦序失常的现象,并不比家庭伦常失序的现象好多少。而社会伦序的失常,除了表现在对尊长的缺少礼貌外,更表现在大量的职务职责上的失伦失序,即不能在各自的职位上尽伦尽职。在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在家庭伦理中只提倡一般的尊老爱幼是不够的,还应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道。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直接养育之恩,这种亲情之间的孝慈关系,是与对一般尊长的敬重关系不完全相同的。提倡孝敬父母,正是要人们增强这种亲情的天伦观念,而且要人们懂得对家庭尽伦也就是对社会尽职的道理。

4见利思义之理

义代表公义、正义、道义。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思想向来主张义高于一切。首先是“见利思义”,面对利益,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义,应该用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其次是“重义轻利”,即义的价值高于物质利益,把义放在第一位。所以对于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价值取向。虽然重义轻利的倾向也曾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才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而对于义利之辨,宋明理学强调“正其义不谋其利”,“正其义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从而得出了“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当把“先义后利”的道德原则,升华为“生以载义”、“以义立身”的人生观,同时还应该把它升华成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当然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义应该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朋友间的义气(不是我们所讲的哥们义气),它体现了我们中国人讲信用、重承诺的生活态度,即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兑现,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另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诚信知报”的美德也是“义”的重要内容。所以义利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在现实生活中特有的义气:对国家民族——尽忠义,对父母长辈——行孝义,对亲人——重情义,对朋友——讲信义。人们义不容辞、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施行道义直致舍生取义。为义已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信条,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捐躯、为民献身。

5“礼”“乐”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教”和“乐教”。“礼”是一套行为规范。“礼”的作用在于使每一个人做他该做的事,不悖乎人伦,也不悖乎社会乃至于自然的秩序。儒家重视“礼教”,把“礼教”看成重要的道德教育手段则是非常高明的。“谦和好礼”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而在儒家学说中,礼又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不但指礼节、礼仪,又指社会行为准则;它不但能起到调节作用,又能使人文雅,使人情感雅化,净化。所以“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的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可以说中国伦理的秩序就是“礼”的秩序。在看重“礼教”的同时,孔子还十分重视“乐教”。狭义的“乐教”可以理解为音乐教育,但我们可以做广义的理解,就是所有的美育。“乐教”在孔子那里具有同“礼教”一样重要的位置,孔子本人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他精通音乐,有“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佳话,同时他还对诗歌有精深的研究,相传《诗经》是经过他的删减编撰的,因此非常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美育。道德教育不能只依靠伦理说教,还应该辅之以艺术。说教发生作用在认知和意志力的层面,而艺术的作用则在人的情感层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不能空洞说教,要采取各种艺术形式,在现在的德育工作中尤有启发意义。

6、注重守“节”

    “节”简单的说就是气节和情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气节的传统,并将守节视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之一。对祖国的忠诚不二是“节”的最高层次,可视为“大节”。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它与忠君联系在一起,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本质上是把君作为国家的代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所以这种“气节”下所形成的“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机存亡之际,这种“精忠爱国”的爱国主义传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另外“节”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还体现为一种不畏强权、不为富贵所惑、坚守志向的个人情操。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在今天中国妇女对“贞节”也注入了新的内涵,那就是“三自”:“自尊、自爱、自强”,既重视自己的价值,又保持自己的人格,名誉。

事实上,现代社会也要求人们能更自觉地约束自己,节制自己的欲求,而且要学会尊重自然,爱惜资源。在这方面,儒家伦理中强调不违天时节用”“御欲,反对不时砍伐、渔猎,讨伐暴殄天物等思想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同样,民主越发展,个人越自由,同时也就要求每个人都能更加自觉地约束自己,更加懂得尊重他人,树立起一种真正符合人人平等自由的人际伦理观念来。在这方面,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等,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一条有益的教训和人际伦理的准则。可是,我们今天有许多人正在逞人类高科技的威风,向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攫取,沉湎于挥霍浪费型的现代生活方式之中。多数人以为民主自由就是无拘无束的任性所为,殊不知当你要求的自由与他人所要求的自由发生矛盾时,双方各自所要求的自由,同时也就成了对方自由的制约。此外,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尽心上》)对于生长在现代优裕生活环境中的青年,尤其需要有这种自找苦吃的自我修养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现代的伦理研究不应该离开历史的传统或者对传统进行肤浅的批判,否则“植根不深,则华实不茂。膏油不滋,则光彩不华。”中国传统伦理学说中许多好的方面对于促进大学生完善自我,从而对于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增强群体凝聚力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有对作为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伦理道德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              瞿振元、夏伟东.中国传统道德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王红武,“中国竞彩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学术探索》2007年第3期;

3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多卷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